以大师培育未来大师——访第四届“杰出教学奖”获得者张杰院士-头条焦点
(资料图)
4月9日,第四届教学大师奖、杰出教学奖、创新创业英才奖颁奖典礼在重庆大学举行。中国科学院院士、上海交通大学原校长张杰教授创建致远学院,推动本科教学改革,提出“以大师培育未来大师”,践行科教融合理念,在国家战略性紧缺人才培养方面作出杰出贡献,荣获本届“杰出教学奖”。
张杰在2006年—2017年担任上海交通大学校长期间,创办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特区——致远学院,并亲自兼任院长,广邀天下英才,面向新科技革命时代需求,启动了以四大科学群为主干的通识教育改革,在致远学院成功实践了其提出的“吸引一群极具创新思维的教师和一群极具创新潜力的学生,让他们聚集在一起,思维互相碰撞,创造力互相激发,从而产生让学生受益终身的创新能力”的教育理念。迄今为止,致远学院已培养十一届毕业生1638人,92.5%进入国内外高校深造,基础学科约70%直接攻读博士学位,共有34位校友在世界一流大学担任教职,逐渐在国际学术舞台崭露头角。
张杰认为,当今知识建构方式正在发生巨大变化,学科交叉融合不断深入,科学研究范式也正在发生深刻变革。科学已经不再是以单一学科的形式呈现,而是交叉综合的,拔尖创新人才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不再是单一向度的,而是涉及自然、社会、政治、经济等不同领域在内的综合问题。系统化、融通多学科范式的思维方式是思考和解决复杂问题的基础,这种思维方式实际上是科学研究必需的研究型思维,包括物理学的简化与近似、数学的抽象与逻辑,通过归纳和演绎的辩证统一,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、内在规律及相互关系的能力。掌握了科学的思维方式,学生就可以高质量研读任何课程,进入该领域开展研究,而且在其他知识领域学习中、在生活中也都能够获益。
张杰指出,面向未来,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,使他们获得终身学习、探究与创造的基础能力,成长为在社会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的“全人”,成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。这就要求教育管理者和教师一道努力,对我们的教育理念、知识体系、教学方法乃至整个培养模式进行重构,尤其是通识教育。在张杰的大力推动下,致远学院近年来开展大通识教育改革,构建涵盖物质科学、数据科学、生命科学、人文科学四大学科知识结构群的基础与通识课程体系。以生物医学科学专业为试点实施“One Science”融通培养方案,系统梳理知识关联结构,打破学科边界,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探究问题,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,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成为科学家的身份认同感,最大限度地发展潜力。
为了构建能够塑造学生思维方式的课程,张杰身体力行,与和他同为“泰勒奖”得主的意大利罗马大学的Atzeni教授共同设计了一门高级思维研修课程。这门课程帮助大三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最核心、最基本的知识,并在张杰本人与20余位教师及研究生团队共同指导下,完整地经历从发现和凝练有科学价值的问题、阅读参考文献、确定研究方法、建立研究逻辑,到实施研究方案、形成研究结论、对结果进行深入分析并准确表达沟通科学研究结果的过程,从而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。
张杰始终认为,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。要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“双一流”大学要发挥基础研究人才培养主力军作用的指示精神,走好基础学科拔尖人才自主培养之路,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。作为李政道研究所所长,张杰牢牢把握研究所成立的初心和使命,致力于建成基础科学领域的世界顶级研究所,吸引一群世界顶尖科学家,逐渐培养我国自己的青年科学家,形成自由探索的学术氛围,并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。在过去的一年时间里,张杰带领李政道研究所全体成员,制定了李政道研究所2035规划,明确了李政道研究所大科学研究范式的优势,将从多个维度对“物质的起源、演化和结构形成的规律”重大科学目标开展有组织科研与建制化人才引进,使之成为世界一流基础科学研究机构。
“我们需要给年轻人更多自由探索的空间,同时也逐步打造稳定的科学研究支持体系,完善符合基础科学研究规律的评价制度,鼓励青年拔尖人才大胆探索,挑战科学和技术难题,实现更多‘从0到1’的原创突破。”张杰表示。(中国教育报通讯员 高璐 记者 任朝霞)
标签:
为您推荐
-
人民网杭州9月17日电 (记者孙博洋)9月16日至17日,中国质量(杭州)大会在浙江杭州举行。在16日举行...
2021-09-18